• 索引号:
  • 11330383MB1D80657T/2024-12735
  • 组配分类:
  • 建议提案
  • 发布机构:
  • 龙港市社会事业局
  • 成文日期:
  • 2024-12-05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关于市政协二届三次会议第79号提案的答复函

关于市政协二届三次会议第79号提案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 2024- 12- 05 10 : 32 浏览次数: 字体:[ ]

蒋海燕委员:

您在市政协二届三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加强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案》(政协提案79号)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对于您的建议我们表示非常赞同,全面构筑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体系势在必行,迫在眉睫。围绕这个目标,我们协同相关部门从五个方面来逐步构建。

一、构建组织管理体系

一是抓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二是强举措。系统制定人员、设施、装备、教学以及应急救援等具体标准,制定督导评估体系,以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创建为抓手,带动全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健全专业实施体系

一是充实专业力量。形成“1+8”的专业结构。1就是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8就是八支队伍。一是负责教师培训的专家队伍;二是负责研究课程的教研员团队;三是负责接听热线的志愿者队伍;四是负责家庭宣教的讲师团;五是负责应急干预的突击队;六是负责心理问题筛查、分类、诊断、矫正的网格队伍;七是负责心理问题诊疗专业医生。八是以关爱为主的社区包联小组。

二是引入专业服务。通过向第三方购买服务,开展心理测试、筛查评估、分类辅导、个别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为师生筑牢心理健康防线。同时,打造线上线下的辅导热线。“线下”,积极开展公益心理辅导,每周六设8个预约名额。“线上”,全天候开通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热线59895266,接入温州市“心晴有约”、“温心健康”等线上咨询热线,接受师生随时咨询。

三是完善专业设施。打造“1+N”心理成长指导中心。总站设在龙港中学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共有720多平方米,每年接待师生和家长2万余人,是第二批浙江省县级心理辅导中心、温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科基地;在姜立夫小学等7个学校、社区设立分站;所有中小学独立建立“心理咨询室”或依托指导中心实现智能化、专业化精准筛查、评估预警,加强危机风险防范。

四是落实专项考核。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示范心理辅导室和心理节优秀组织单位、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考核评估。以五育并举推动心育,强调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鼓励并指导学校举办班主任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依据活动及成效评选学生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三、完善校园交互体系

一是加强课程建设。构建中小学序列化心理健康课程体系,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对学校来说,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才是重点,因此保证每两周至少一节心理课,小学要以游戏体验为主,初中以人际关系为主,高中以心灵觉知为主,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

二是营造良好氛围。创造舒适的物理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校园文化。

三是夯实“双减”落地。社会事业局实施阳光招生、阳光分班,严禁举办各类学科培训班。积极协同宣统部等引入社会资源,推出“非遗在校园”等丰富的实践活动。落实“四节”、体育大课间,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推出每天一节体育课试点校等,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是强化综合实践。如在5.8世界微笑日、5.25心理日等,举办“你笑起来真好看”中小学心理节,针对性开展个体辅导、团体辅导、专题讲座、校园心理剧等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上半年,共开设开学心理第一课13场,“亲子沟通”微讲座16期,“智慧父母”成长营3期,考前心理讲座12场,青春期教育讲座60多场,心理热线加入市中高考暖心服务行动。

五是深化教学研究。先后开展了“情绪急救”情景模拟培训及比赛,“润玉讲坛”心理健康素养培训,心理个案辅导督导培训,汇编《中小学心理节优秀方案》、《龙港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案》等。通过活动,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快速提升,有4人获温州市三坛,1人获龙港市名师,在温州市各类心理比赛中,获一、二等奖47人次。有2人考取心理A证,校均B证以上持有率达15%以上。

四、探索立体干预体系。

一是组织监测筛查,逐步形成师生心理健康档案。中小学每学年开展全覆盖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和筛查,全面建立“一生一档e心健”,建设全市中小学生心理成长档案数据驾驶舱,为全市未成年人提供从小学到中学(中职)毕业的心理健康数字化、档案化系统跟踪服务;

二是开展团体辅导。利用“开学季”“母亲节”“成人礼”“毕业季”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团体辅导式主题教育。

三是实施分类干预。对学校能够改善和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类型和发展程度,开展全校、班级或小型团体辅导等校内心理疏导和干预工作。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积极畅通转介渠道,发挥社会事业局派驻的卫生副校长专业指导力量,为师生积极搭建心理障碍诊断、转介、治疗的绿色通道,避免极端事件发生;针对紧急情况,立即启动市、校两级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协调政法、公安、公卫中心和专业机构等开展心理危机处置干预、心理应急救援和跟踪处置。

四、强化家庭教育。由妇联牵头,广泛开展《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教育周等宣教活动,健全家校社政协同育人机制,成立家庭教育讲师团,全面推进社区、学校“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幸福e家”课堂、《“3+N”家长心理必修课》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人才观,掌握亲子相处之道,建立良好亲子关系。

五、建立内外联动体系。

一是做实家校联动。各中小学每学期通过家长会、网络培训等方式,举办1—2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活动,指导家长加强自身良好心理素质养成,更新教育和育儿观念。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家长沙龙”、“爱心家访”、“家庭教育流动学校”等活动,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通心理支持热线,提供建议及情绪疏导,解答家长在指导孩子过程中遇到困难。

二是实施部门协同。宣传部门及融媒体中心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妇联、民政、卫健、残联等部门,重点关注困境儿童、残疾儿童、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现状,建立一人一档,跟踪其心理发展状况;与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建立救助、诊疗的“绿色通道”,逐步打通发现、转介、就医的“医教结合”渠道;成立社区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包联小组,实现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服务闭环管理机制。

三是积极拓展资源。引入校外专业机构,就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家长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分类辅导和个别辅导、支持教师团体成长、进行危机干预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虽然我们很重视,很努力,但是与师生的急切需求相比,与现代教育对心理健康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会一如既往努力解决更多的困难与问题,守护青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最后,感谢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支持。


龙港市社会事业局

2024年6月6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