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市经济发展局关于市政协二届四次会议28号提案的答复函 龙港市经济发展局关于市政协二届四次会议28号提案的答复函 |
李绍闹代表: 您在市政协二届四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助力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县域样板的提案》(政协提案28号)收悉,您的提案立足龙港实际,分析精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龙港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首位战略,全力推动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落地见效,全面落实“六大科创体系”,为龙港打造“改革名城、瓯越明珠”提供科技支撑。 一、建强创新平台,提升创新源动力 一是高能级平台提速扩量,完善技术创新链条。建立“头部企业+研究院+产业链”的创新联合体模式,引入浙江金田高分子研究院等三个高能级平台,由龙头企业基于补链需求提出“卡脖子”清单,研究院所基于企业需求提供技术和人才团队支撑,攻关关键技术和产品,带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同时吸引关联企业、科技项目、人才团队落地,实现科研攻关从“单兵作战”升级为“联动共赢”。截至2025年6月,已有100多家企业与研究院所签订合作协议,产学研技术开发合作项目116项。 二是孵化平台提档升级,助力新兴产业攀升。构建以龙港市科创产业中心、专精特新孵化园、高端机械智造园、印艺小镇客厅为核心,科研项目、创新人才为补充的“4+N”大孵化集群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覆盖招引、入驻、孵化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和政策咨询、金融对接等支撑,有效满足无人机等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截至2025年6月,已累计上报新增入孵企业90余家,成功创建温州首个浙南低空经济科创孵化基地。 三是技转中心提质增效,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构建技术转移体系,组建浙江理工大学龙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北京印刷学院龙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建立数字化平台展示系统,动态展示科技成果,同时依托学校科技、信息、人才资源,组织开展科技成果对接会促成项目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减少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空心化”问题。今年以来,累计产生技术合同交易额达120多亿元。 二、壮大企业主体,提升创新引领力 一是强化科技企业培育。构建科技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成长机制,遴选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小微企业进入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从科技人员数、研发投入等指标对企业进行评价,推动满足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对不达标企业定期开展培训,针对性给予政策引导,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申报一批”培育机制,实现科技企业“双倍增”。截至2025年6月,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25家、省科技型企业1027家。 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立“企业提需求、政府搭桥梁、专家来解决”机制,形成“关键技术需求清单”,选派科技轻骑队、科技特派员和“科技副总”下沉企业,通过技术攻坚、政策咨询、资源对接等“一对一”服务,为企业突破科技创瓶颈“对症开方”。2024年完成温州市级科技项目立项8项,申报浙江省“尖兵领雁”科技重大项目4项。 三是实现企业研发覆盖。针对企业研发意愿弱、研发能力不强等问题,建立“一企一策”指导服务机制,联合4家科技咨询公司组建服务团队,按照不同规模、发展阶段、行业,引导企业采取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委外研发等形式开展研发,实现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5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做到动态清零。2024年以来,龙港规上工业研发费用新增超7亿元。 三、优化服务生态,提升创新支撑力 一是完善“产业引才”模式。探索海内外协作模式,建立诚德科技、金田塑业2家博士后工作站,形成企业需求库和海外引才库,推进科技创新人才订单式培育,吸引海内外地区人才来龙创新创业。截至2025年6月,申报温州市引才计划申报79人。 二是强化“惠企政策”保障。出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等政策,加大对国家级、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奖补力度,如首次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规上企业,给予30万元奖励,有效提升企业研发创新积极性。2024年以来,已兑现高新技术企业奖补1295万元,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奖补584万元。 三是构建“增值增效”体系。依托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科创服务专区,向企业主体提供高性能cpp薄膜开发技术攻关等10余项科技服务,同时创新“企业挂号、局长坐诊”机制,让部门主要领导现场为企业把脉问诊,实现政策解读与问题解决的“零距离”对话。截至2025年6月,累计立项市级重大科技项目9项、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86项。 四、下一步工作举措 诚如您所言,龙港科技创新创造运用不足,核心技术平台建设不强,鼓励科技创新措施不优,结合您的工作建议,下步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进: (一)聚焦协同创新,提升专利创造质量。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协同攻关模式,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如新材料、绿色印刷包装、智能制造等),定期发布关键技术需求清单,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专利协作项目。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将闲置专利纳入开放许可清单,推广“先投后股”“先用后付”模式,引导科创平台以“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等方式将专利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2025年计划推动20家以上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形成40项以上高质量专利合作成果;计划发布开放许可专利100项,促成许可交易20项以上。 (二)聚焦创新核心指标,实施"三力协同"攻坚行动。 (1)研发攻坚提质工程。一是加强月度任务分解,每月按增速10%的目标来细化每家企业每月的上报数据量,紧盯企业保质保量完成月度目标,做好研发数据“颗粒归仓”,特别是对研发增速变化较大(负增长或0)的企业,实地走访去企业了解原因,及时扭转下行态势,做大研发费用数据基本盘。二是开展行业情况通报,建立行业研发“白名单”和“黑名单”,每季度对各行业研发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对研发情况好的企业进行表彰,对不愿配合研发的企业下发工作提示单和入企指导。同时,开展企业研发活动交流会,在印刷包装、塑料薄膜、无纺布等传统产业中邀请每季度研发做的最好的几家企业的企业家及会计来分享工作经验,提高各行业企业研发意识和业务能力。同时每月督促企业及时在科企通上报科研项目信息,以便提早帮助企业做好项目修改,并指导企业多开展相关的科研项目。三是强化配套政策支持,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补助等政策宣传力度,确保每家企业知晓当前最新的研发补助政策,实现“应知尽知、应享尽享”。修订研发补助政策,将研发补助从统一标准改为差异化标准,实行分档阶梯化补助,研发强度越高的企业补助比例越高,同时于其他惠企政策相挂钩,对研发强度低于一定水平的,多数政策不予享受或降低补助标准,对技改等补助金额大的项目研发比例标准的年限延长,提高企业对研发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高新投资加速计划。下步,锚定一季度高新投资额达3亿元,增速-25%的目标。存量项目方面,督促重点项目加快投资进度,做到投资数据前移,争取青龙湖科创中心项目投资0.5亿元、云端智能锁项目投资0.5亿元、国电投异质结投资0.5亿元;新增项目方面,联合统计、投促、新城中心等部门,加快推进美国威森韦尔高性能汽车轮毂项目(2025年计划投资0.3亿美元)、超钠5GWh电芯生产基地及钠电研究院项目(2025年计划投资2亿元)入库。“两重”项目方面,加快推进“龙港市高端量子仪器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项目”相关协议落地,督促业主方完成项目备案、可研报告等相关手续;督促温州市金田塑业有限公司尽快完成资金申请报告;同时继续对标重点领域梳理一批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储备库。科技强基项目方面,联合发改、统计、新城中心等部门及时掌握项目投资情况,督促项目业主单位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按照年度投资目标,倒排投资进度,争取投资数据前移,25年预计投资1.5亿元,一季度投资3750万。 (3)高新产业育林行动。构建高新技术企业“储备库-培育库-成长库”,遴选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的企业重点进行扶持,将高企储备库扩充到60家,争取今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家以上。 (三)强化创新激励政策落地见效。一是加快2025年市级产业政策及孵化器管理办法落地,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政策支持链,优化研发费用阶梯式补助,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完善新兴产业扶持政策。二是深化“头部企业+研究院+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模式改革和工业企业技改“数据智管”改革。实施创新制度供给优化工程,制定“基本运行经费+拨投联动+科技成果转化奖补”的科创平台支持体系,推广“先投后股”“先用后付”模式,引导科创平台以“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等方式将专利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推动科创平台“研究院+公司”模式全覆盖,以市场化机制聘任专业运营团队。三是创新科研活动激励机制,改进科技计划管理模式,深入推进财政科研经费管理、“三评”、科研经费包干制、科研诚信承诺制、负面清单管理等科技经费机制改革,给予科研单位更大自主权,支持科研院所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挂钩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四是继续完善“科技副总”实施办法,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严格把控人选,择优遴选企业所需人才,向全市企业选派“科技副总”,派驻企业总量达到20家以上。通过协调机制,组织进行专题讲座、现场讲解、带动参与等方式,让“科技副总”与一线技术人员、开展技术交流,实行“科技副总+本土人才”“组团式”科技服务。 以上答复您是否满意,如有意见,敬请反馈。感谢您对龙港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龙港市经济发展局 2025年6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