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市经济发展局关于市二届政协四次会议第172号提案的答复函 龙港市经济发展局关于市二届政协四次会议第172号提案的答复函 |
陈思汕代表: 您在市二届政协四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提高新质生产力的提案》(政协提案172号)收悉,您的提案立足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从基础研究、协同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宝贵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龙港市历经小渔村、农民城、产业城到全国首个“镇改市”的跨越,是目前全国唯一实行“大部制、扁平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县级市。设市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全力以赴拼经济、稳增长,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两新”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巩固传统产业。印刷包装业拥有胶印、凹凸版彩印、数码印刷等门类齐全的印刷工艺,是全国三大印刷包装基地之一,入选2023年浙江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024年浙江省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新型材料业以产业链延伸为重点,聚焦绿色化、功能化、时尚化、轻量化方向,着力发展新型高分子材料、薄膜材料、绿色环保材料的研发、生产及应用;绿色纺织业已形成涵盖SMS、水刺、医用等领域的无纺布全链条产业链,荣获“中国非织造材料产业集聚示范基地”称号。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紧抓全市新能源发展战略,瞄准超洁净能源、新型光伏电池、高纯度金属材料等赛道,以国电投5GW高效异质结光伏电池及组件生产基地(投资60亿元)、华润电力龙港超洁净能源示范项目为龙头,推进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智能装备产业围绕温州市“十四五”重大布局,主攻“智能制造”方向,引育云端、瑞德森、赛力等项目,贯通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构建以“未来工厂”为引领、智能工厂为主体的智能制造集群,打造智能制造创新发展示范区;生命健康产业聚焦合成生物、医疗器械等前沿领域,依托美雅特医等项目引领及产业基金招引效应,导入高精尖资源,深化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打造集医疗研发、科技创新、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健康产业中心;低空经济产业以“高水平建设民航强省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为目标,着力构建“苗圃-孵化-加速”完整的无人机产业生态,培育一批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基地已建成浙南多旋翼垂起航空飞行器测试场、浙南无人机驾驶员考培中心、温州城市低空飞行管理服务中心、无人机零部件及整机系统实验及检测中心等“一场、多中心”。 二、聚焦科创平台,强化“产学研”引领力。一是壮大创新规模。深入开展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持续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累计223家)、省科技型企业163家(累计1027家),认定市级研发中心11家(累计115家)、省级研发中心7家(累计33家)。二是做优载体孵育。构建以龙港市科创产业中心、专精特新孵化园、高端机械智造园、印艺小镇客厅为核心,科研项目、创新人才为补充的“4+N”大孵化集群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覆盖招引、入驻、孵化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和政策咨询、金融对接等支撑。三是提升科创能级。开展“头部企业+研究院+产业链”的创新联合体技术攻关模式改革,不断提升金田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学龙港研究院、北京印刷学院龙港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创新服务能力,落地中国美术学院龙港研究院。今年以来,已有70余家企业与相关科研平台签订合作协议,签订产学研技术开发合作项目35项,签约金额1100多万。 三、聚焦人才发展,凝聚科技创新软实力。一是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落实科技轻骑队、科技特派员和“科技副总”等工作机制,帮助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申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奖项)8项,包括“尖兵”“领雁”项目5项(结果未出)、提名3项省科技进步奖项目(金田获得二等奖);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8项,包括市级重大项目8项(其中“揭榜挂帅”项目立项2项,“科技副总”项目立项1项,自主申报项目立项1项)、基础性公益科研项目10项(立项4项)。二是凝聚科技人才力量。探索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协作模式,申报博士后工作站1家(世博),申报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支(入围答辩团队1支);申报浙江省海外工程师4名;申报温州市瓯越英才科技领军人才1名(入围答辩1名)、高水平创新团队3个(入围答辩1个);选派科技副总18名,新增外专人才11名。三是招引科技人才。迭代推出《万龙归港·人才优政50条》3.0版,建立企业“问企识才”评价自主权机制,引进国家级人才3名、省级团队1个。 四、下一步工作举措 诚如您所言,龙港也面临着关键技术受制于人、高端人才短缺、创新体系不够健全等一系列挑战,结合您的工作建议,下步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推进: (一)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筑实融合基础。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科技创新上进行前瞻布局,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首要前提。一是增强科创平台策源力。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支持实验室落地实施重大专项、谋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符合条件的高能级科创平台创建实验室基地、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紧紧抓住人才这个核心,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扩大高层次人才“校(院)企双聘”流动共享改革试点,联动选聘“产业教授”“科技副总”,全面推进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工作,真正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平台都能使用,成果都能转化在企业”。实施科创平台“伙伴计划”,建立“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机制,鼓励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水平大学在企业设立科研和成果转化平台,推动企业把研究机构建在一流学科和科创平台,加速产生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二是增强关键技术攻坚力。围绕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315”科技创新体系和“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融合的重点领域,联动部门、地方实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脑机科技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动“两重”“两新”项目实施。三是增强科技投入保障力。完善科技创新投入增长机制,构建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等多元投入体系,实施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企业愿投、敢投、真投,更好发挥科技投入主力军作用,带动研发投入强度达3.5%。 (二)强化产学研融通创新,把握融合关键。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核心引擎。一是制度化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高企业参与需求征集、指南编制、项目评审、组织实施、评估验收等科技活动全链条的主导度,提高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科创平台建设比例,确保企业牵头或参与的重大科技项目占比不低于80%。二是精准化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实施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打造战略科技力量行动计划,建立科技领军企业遴选、培育、评价制度体系,部门联动实行“一企一策”精准扶持。建立创新联合体与重大科技专项联动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新组建任务型、体系化的创新联合体,实现先进制造业集群全覆盖,大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以及科技成果示范应用,推动重要技术、设备、产品加快突破。三是链条化构建“四题一评”新模式。加快实施构建“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科技创新模式的实施意见,面向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等定向征集重大创新需求,建立健全“四题一评”的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机制,让企业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主体力量。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通融合渠道。完善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服务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途径。一是让科技成果围着企业“转”。梳理盘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成果,按区域和领域分类构建“成果池”,向企业有序投放、高效转化,支持“先用后转”成果转化。深化成果赋权、单列管理、“先用后转”、限时转化等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让企业接得住、转得好。二是让服务平台围着产业“建”。支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点领域,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应用验证平台,促进创新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衔接,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从“书架”走向“货架”。三是让金融资本围着创新“投”。实施科技金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政府基金+社会资本+银行贷款”三位一体融资体系,完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联动构建“投贷保担”体系,动态扩大科创母基金规模,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以上答复您是否满意,如有意见,敬请反馈。感谢您对龙港新质生产力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今后提出更多的宝贵意见。
龙港市经济发展局 2025年6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