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港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06号建议的答复函 龙港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06号建议的答复函 |
方晓庆代表: 您在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电工、电焊工等特种作业监管的建议》(人大建议006号)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我局高度认可并衷心感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今年以来,我局根据《浙江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会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安全管理的通知》文件精神,在全方位排查、数字化监管、安全培训、打非治违等方面持续发力,深入推进全链条电气焊作业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全面摸排底数,推进电焊机“加芯赋码”。今年以来,各社区联合党委和应急、资规、市监等职能部门根据省市关于电气焊作业全链条管理的要求,对全市电气焊作业企业(场所)进行全方位排查,在摸清底数基础上,全力推进电焊机“加芯赋码”工作,今年已完成141台电焊设备“加芯赋码”,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涉焊企业(场所)467家,电焊机“加芯赋码”686台,持证焊工434人。 二、强化数字化监管,实现全流程智慧管控。依托“浙里焊”智能平台推动电气焊作业监管模式由传统的“以人管人”向“以码管机、以机管人、以智管焊”转变,实现设备智能准入、人员持证验证、全域动态监管和作业精准定位。 所有加装芯片的电焊机均集成扫码功能,设备必须联网运行, 特种作业人员必须通过扫码进行身份验证,并在线验证特种作业操作证信息,方可启动电焊设备。通过数字化监管,将全市467家涉焊企业(场所)、686台焊机和434个焊工全部接入“浙里焊”平台实施全流程、可视化、可追溯的动态监管,平台可实时、精准呈现具体作业的企业(场所)、设备及操作人员信息,有效压缩了无证电焊作业空间,大幅提升监管效能。 三、强化涉焊场所安全监管,压实主体责任。对全市涉焊企业(场所)开展全覆盖排查,动态建立并更新涉焊企业(场所)清单及电气焊作业人员清单;严格督促企业(场所)落实电焊机联网改造、扫码开机等各项工作,建立完善电气焊等动火作业审批和管理制度,严格电气焊作业工具管理,强化动火作业全过程风险管控,压紧压实涉焊企业(场所)主体责任,坚决杜绝违章违规动火作业行为。同时突出重点领域与对象监管,在建筑施工领域要求施工企业依托“工友之家”等实名制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录入特种作业人员信息,实现动态监管,将2家特种设备制造单位纳入重点监管对象名单,实施更严格的监督检查频次和标准。 四、深化安全宣传培训,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一是强化警示提醒,印制电气焊作业“十不准”、动火作业“十严禁”等警示海报5000余份,张贴于全市工业园区及涉焊企业车间显著位置。二是组织集中宣贯,在26个工业园区召开专题培训会议28场,将“十不准”和“十严禁”作为核心应知应会内容重点讲解,累计培训企业相关人员3200余人次。三是抓实线上学习,督促持证焊工通过“浙江省安全生产网络学院”电气焊作业专栏完成68学时理论培训,目前已有242人完成学习。 五、严打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高压执法态势。今年以来,我局聚焦电气焊作业安全,严厉打击未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证的人员违规上岗作业、无资质超范围违规承接焊接业务以及在人员密集场所营业期间、火灾爆炸等危险区域、裸露的可燃材料上进行动火作业等违法违规行为,行政处罚立案8起,处罚金额16万元。 下一步我局将聚焦电气焊违规作业,深入排查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主体责任不落实、现场作业安全管理混乱、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等突出问题,以铁的手腕、铁的措施,下大力气整治电气焊违规作业、无证作业、冒险作业,坚决落实电气焊作业审批、清理、动火、监护、处置“五到位”措施,坚决落实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和培训合格上岗硬要求,全面提升电气焊作业全链条安全管理能力,坚决遏制违规电气焊作业引起火灾事故的多发势头。 最后,感谢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龙港市应急管理局 2025年7月15日 |